建国后,伴随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蓬勃兴起,许多中青年画家通过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在画坛崭露头角。詹建俊即是其中之一,而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典型性体现在他不但参与了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而且产生了具有高度知名度、影响广泛的代表作品有知名度高的代表作品,代表性体现在创作手法和风格具有时代特征。
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如何认识和把握历史真实,同时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风格,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命题,因此在众多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画家中,本文选取了詹建俊这样的典型个案,来对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进行研究。
由于詹建俊是建国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典型画家,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参与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而且都有产生了代表性的作品,分别体现了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对詹建俊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透视建国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特点。
一、詹建俊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下面我们结合詹建俊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从艺术创作的内核、构思、形象、造型、语言等五个要素,对詹建俊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进行总结:
1、古典主义的内核。说到古典主义,就会想到古希腊雕塑的唯美、永恒和肃穆之美。古典主义的构图呈现出超强的理性特征,构图多用直线,往往尺幅巨大,内容众多。《狼牙山五壮士》在构图上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能力,詹建俊利用三角形构图,这种古典主义的构图手法,营造出纪念碑式的画面,并通过写实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八路军战士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好得很》的构图也体现了古典主义的构图原则。

《好得很》创作稿
2、独具匠心的构思。《起家》的创作动机,就是表现年轻人与严峻的大自然作斗争的初衷,詹建俊绘画在构思时,曾亲自到北大荒去,体验那里艰苦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帐篷才会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构成画面的主体。应该说,詹建俊到北大荒的时候,已经不是初创时期,但生活状况仍然很艰苦,那么最初的垦荒者面对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虽然很多原生态的场面没有了,但艺术家完全可以靠想象来弥补,来表现当时的情景。
3、象征主义的形象。在《起家》中,詹建俊运用青年垦荒队员在草原上安营扎寨来表现“起家”,将飞扬的白色帆布作为画面视觉中心,可见这幅画的题目是颇有象征意味的。因为这一时期也正是詹建俊艺术上的“起家”时期,也是中国油画“起家”的时期,可以说这里的“起家”具有多重的内涵。在《狼牙山五壮士》中也不例外,山峰与人物外形的线条把人们的视觉引向壮士的峰顶,从而塑造了庄严屹立与山河永存的象征效果。
4、英雄史诗的造型。古希腊的雕塑造型语言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更多地运用到绘画中,呈现出单纯、简练的审美特征,人物造型和线条被最大程度的单纯化,多运用光影造型,画面多采用侧光,而且光源比较固定。而在《狼牙山五壮士》中,画家也运用了单纯而简洁的雕塑语言,来塑造这组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试看天地翻覆》虽然只塑造了一个人物,但是英雄史诗般的人物形象却是让人过目不忘的。


《试看天地翻覆》人物草图
5、纯熟的油画语言。油画作为色彩造型的艺术,不仅要有扎实的素描功力,更要强调色彩本身的语言魅力。詹建俊具有高超的色彩表现力,在《起家》和《狼牙山五壮士》中已经充分显露出他对色彩语言的娴熟驾驭能力,虽然这两幅作品中的色彩比较朴素,但已经可以看出他对色彩冷暖之间的微妙关系很敏感,强调笔触美感和肌理效果,通过色彩来加强作品感染力的努力。如詹建俊在《起家》中不但采用方形的阔笔触,还强化了厚重的肌理,浓郁的色彩,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二、詹建俊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创作方法
接下来我们对詹建俊建国后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创作方法进行综合的评价。
建国初期,中国几乎没有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直到1955年全国才开始研究油画的基础问题,1952年、1956年、1959年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三批历史画创作任务,促成了中国情节性油画和现实主义题材的出现。当时中国的历史题材创作普遍受到俄苏画派的影响,詹建俊在油画起步的时候,更是直接受过苏联专家的培训,因此有些艺评常把他归属于现实主义和其中的“苏派”,甚至说中国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现实主义,这种说法也未尝不可,但是未免笼统,流于简单化、概念化。
虽然在油画起步阶段,中国的文化艺术全面地倒向苏联,因此油画也开始全面地学习苏联模式,詹建俊也不例外,深受苏俄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但他在此以前,受过中国老师和传统的多种启蒙,并且在以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在油画训练班毕业之后,詹建俊留在油画系任教,1959年油画系设立工作室后,他进入董希文主持的“第三工作室”。董希文注意个性表现和油画艺术表现力,并提倡油画民族化等主张,对他有了更大的影响。但与后来极左的文艺政策相比,当时艺术氛围还比较宽松,历史画创作为油画家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天地,艺术家可以相对远离时事政治对艺术的具体要求,具有发挥个人想象和探索个人风格的可能。
詹建俊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遵循从生活中来的创作理念,注重观察和体验,同时具备很强的写实功底,创作中采取以具象再现为基础的画法。如《起家》中物品的细节,人物的造型,被风吹动的衣角发梢,少女传神的情态,都表明了詹建俊深厚的写实功力。创作《起家》时,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他在美术学院找来一块巨大的篷布,架在空地上,研究它在不同视角的形状和在阳光下的色彩、阴影变化。虽然有在北大荒生活的基础,但画上垦荒队员形象的具体处理,都是回到学院以后具体推敲加工的,他还曾为画上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了阳光下的写生。
詹建俊的重大历史题材绘画,从《起家》到《狼牙山五壮士》,再到“文革”中的《好得很——毛主席考察农民运动》、《试看天地翻覆》,这些作品从表现手法上说是现实主义的,受到欧洲写实油画和苏联现实主义油画的影响,但同时又是中国化的,是表现中国本土生活和现实的写实油画。形象多来源于写生,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如文革时期的历史画《好得很——毛主席考察农民运动》在艺术处理上,虽然受到当时流行的概念化影响,把色彩画得过分红火,但从这幅当时流行的“红光亮”的主题性绘画中,仍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造型功力:写实的人物造型、群像组合与明暗光线处理,体现了詹建俊扎实的造型能力;多人物的构图,动静对比组织得体,画面节奏感很强,体现了詹建俊高超的构图能力;色彩表现力极强,讲究形式美感和画面的构成意味,体现了詹建俊油画语言的娴熟驾驭、表现能力。
应该说,詹建俊的创作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性质,但是他丰富、发展、完善了现实主义风格。他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强调“高翔于现实之上”的热情和理想,强化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追求。如在《起家》这幅总体写实的作品中,詹建俊追求形式感和表现性的艺术个性已经显露,这也使得这幅作品更具感染力。一方面,外在因素、历史主题的制约,使詹建俊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离不开宏大叙事,特别是歌颂性的主题;但另一方面,詹建俊又竭力在创作中体现自己的形式追求,想方设法把有意味的形式渗透在作品中。由此可见,詹建俊丰富、发展和完善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詹建俊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说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本身也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同时,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目前我们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客观地说,詹建俊的作品在上世纪60年代呈现出的新颖感,放到今天看来,似乎不足为奇,因为他的作品仍然属于传统一派的。然而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看待画家的探索价值。也就是说,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他的探索是富于开拓意义的,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詹建俊的每一次历史题材绘画创作,都在油画界掀起一场狂澜,固然一个艺术家成功的标志,不完全靠作品在一个时代中的“效应”,但詹建俊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总是在具有时代共同特征的同时,又有比共同特征先行一步的探索性,这不仅需要足够的艺术才华,而且最最需要的是探索的勇气和突破常规的决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feno.com/1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