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媒体发展的建议,个人自媒体运营思路?

得益于#我在头条搞创作#这个话题,激活了自己在自媒体搞创作的一些思绪。并把这些思绪变成文字以动态的方式,在自己的自媒体号更新。当我把动态整理成文章时,就觉得应该发在今日头条的这个话题里。

这个系列里,没有自媒体的成功学,如果想看怎么创作能拿到更多的流量变现,请绕开这篇文章,这里只有一些成功前的思考和坚持,和该如何通过自媒体创作这件事进行自我探索。如果不考虑成功密码,这些内容又都能适用所有人,不管是尚未入门的小白,还是拥有千万流量的高手,因为——这里有问题,也有答案。

以下为正文部分:

1.如何规避图片版权风险问题?

图片是有版权的,这是每个尊重原创的自媒体人都应该知道的事。

用自己的原创图片、照片,选择公开的无版权图片,或不做图文内容,用各自平台提供的免费图片,都是很好的规避版权风险的方式。

2.掉粉也是自媒体人与粉丝互动的方式之一,关注的自媒体账号和喜欢看的内容,是人内心自我的投射。

记得曾经发过一篇以“婚外情”为关键词的文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多吗?肯定不在少数,但“浏览痕迹”让大部分人选择慎点文章,或与发布过相关题材的账号划清界限。

也试过同一篇文章——《爱很复杂:在丧失感中,该如何理性去爱去生活?》,用两个不同的图片,一个选择官方海报的床照,一个是官方剧照中聚会的场景,前者的阅读量远远低于后者。

由此可知,创作自媒体内容,封面和标题有必要考虑接受者的感受,避免自己因此掉粉。

3.对自己的内容定位越精准,每次创作时就越能来一次不错的自我探索。

只会给喜欢的电影写影评,但最喜欢的电影几乎没写过影评,因为很多喜欢的电影不适合用我习惯的方式写出来。比如《谎言大师》和《看不见的客人》,虽然里面有成长和内心探索(这是我专注的领域),但更惊艳的是结局带来的震撼。

结局之前的剧情再精彩都是前奏,透露得越多越影响观影体验。

往往遇到这样的时候,我都采用统一的折中方法:去推荐其他不错的好电影,不方便写影评推荐的电影攒够几部写一篇文章,只做单纯的推荐。

每一次取舍,都是一次自我探索。

4.自媒体创作的不合理情绪3: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平台连流量扶持都不给我?

就像自媒体人有自己的特色一样,每个平台也需要对自身做个定位,才能成为众多自媒体平台中有意义的存在。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扶持标准,更新频次、用户喜好度、内容质量、内容垂直度、平台喜好度……等。

简单举例,比如同一句话,有的平台会认为过于口语化,不符合平台推荐标准;另一个平台却认为,口语化的写作才是对用户友好的创作方式。

就算有大数据随机支持,自媒体人也应该考量自己创作的领域在平台当中,是冷门还是热门;在同领域中,内容质量大概能在什么位置;同领域的知名账号有哪些,哪些是什么身份背景…… 所有的考量都是在做自己和得到更多的关注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5.数据的意义。

理性地看待数据,是每个自媒体人应该具备的素养。

首先,清楚数据是评估账号影响力的标准之一。粉丝多少,同一条内容粉丝打开率是多少,获得多少次转发、点赞、收藏、留言,带来多少新增粉丝……每一个数字都透露着账号于他人而言的意义,相同领域却没被触及到的地方,是账号提升、完善的方向。

其次,明白数据是为自媒体人服务,情绪不应该随着数据波动太大。

6.为什么不建议刷数据。

不说刷数据触犯法律条款,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也是做自媒体需要知道的基本信息,这次仅从账户运营的角度聊聊刷数据的利弊。

假数据成本贵。数据过低的确会影响创作积极性,自媒体人需要数据鼓励是人之常情,但数据作假有成本,如果资金不足,就算平台不查,坚持一段时间后也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些账号为了接广告或做报告,会铤而走险,但自己运营的账号,没有报告压力,不如给自己更多时间成长。

离开应付客户的报告,假数据没有任何意义。如何评估自己的粉丝群体,或阅读人群画像?现在很多平台数据给得都很全,不光有性别、年龄、地域,甚至一些平台还提供用户手机价位、喜好领域、阅读时段等,这些数据对运营自媒体来说非常重要。

账号定位、粉丝互动、内容创作方向、影响力触达面……很多运营方面的问题,都能在数据里找到答案或灵感。如果数据是假的,就会失去参考意义,对运营者来说,弊大于利。

7.那些创作模板有没有用?

曾经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选了一些低价试听课,总结下来就是“分人”。

对于在个人创作方面无从下手的人来说,这类型的课能把一些已成型的规则整理成简单的知识点,帮助初学者尽快入门。比如针对手机端的创作,字数布局怎么合理;针对一个观点,该怎么拆分内容结构等……一些感觉应该是默认知识点的东西,发现忽略的人还挺多的。

对于已经有自己的创作逻辑的人,又想调整的人来说,网上能找到很多相关的免费内容,如果有机会听课,当做自我调整期的参考还是可以的。

对于成熟的创作者,不建议在这块儿投入精力,真的会有浪费时间之感。

8.为什么懂了那么多创作模板套路,还是写(拍)不出内容?

创作模板就像数学公式,学和应用之间隔着很多次练习。 就像高考作文的统一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对创作者来说,难的从来不是模板,而是角度和立意。

9.为什么知道“五感法”还是写不出好内容?

“五感法”是最近比较流行的创作技巧,从小学生写作文到工作报告和随笔,很多人把五感法当成创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却发现事与愿违,依旧苍白。

从个人经验来看,有两个方法可以解决。

一是积累和联想。如之前流行过的一个段子,看到晚霞,普通人会说:“真TM漂亮。”王勃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都是说者的本能反应,只因存在各自潜意识的信息不一样。

对同一件事,经过刻意地积累和联想练习,相信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二是加入自媒体创作中。自媒体创作首先是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并且门槛低,不像杂志出版社那样有严格的编辑审核流程,也不像日记那样具有极强地私密属性。这样的创作过程压力比较小,是激活自己觉知五感,和五感应用比较自由的方式之一。

10.当看书也给不了我灵感时,我会选择去看电影。

因为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变成强输出的工作,在之前的工作中经常有灵感枯竭的时候。应对这种枯竭,我会选择挤出一切时间用来阅读,读书、读杂志、读经典案例、读质量高的自媒体内容……但发现阅读并没有带来多少帮助。

在紧张的状态中,阅读效率明显降低;阅读挤掉了我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让我更加疲惫不堪;而且阅读的内容似乎不能马上应用于工作,这就加重了内心的“负罪感”。 结束这一切的方式是一次看电影。

一直很喜欢看电影,但曾经因为工作放弃了看电影,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认为更有意义的阅读中。但在那次观影中,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电影是经典的老电影,很多对白和旁白都有很强的哲学意义;共情主角,让我粗浅地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

所有的一切激活了存在于我潜意识的东西,令我豁然开朗,有了新的创作动力。

这些让我明白,如果一直很勤奋地在积累,创作灵感依旧会枯竭时,不如放松看看电影,用不一样的方式刺激自己的创作灵感。

(本文原创,如非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feno.com/12152.html